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Su Chen 素塵

唯識學的八識介紹

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,我想與大家探討佛學中的唯識學派的八識理論。今天,先做一個概括性的介紹。


在佛學哲學中,唯識學派提出了一套獨特的心理和認知理論,稱為「八識」。這一理論試圖解釋人類如何認識世界以及心靈如何運作


一、唯識學的概念


唯識學認為,所有的現象都是由心識所造,外在物質世界不過是心識的反映。


人的認識過程不是對客觀現實的直接感知,而是心識對感受到的信息的解釋和處理。


其中,八識是構成人類心靈活動的基礎。


這八識包括:

  1. 眼識 - 視覺感知

  2. 耳識 - 聽覺感知

  3. 鼻識 - 嗅覺感知

  4. 舌識 - 味覺感知

  5. 身識 - 觸覺感知

  6. 意識 - 思考和分辨

  7. 末那識(俗稱“我識”)- 負責自我認同和個人中心的思考

  8. 阿賴耶識(俗稱“藏識”)- 存儲所有經驗的記憶庫,是心靈深層的基底


二、唯識學的地位


唯識學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,它主要影響了中國和日本的佛教發展。

一位佛教僧侶在菩提樹下冥想,象徵著深度冥想和內心探索。

唯識學不僅提供了一種解釋心靈和現象的方法,也深刻影響了佛教的修行方式和理論發展。

它強調內心世界的探索和理解,對於修行者有著指導和轉化的作用。


無著菩薩 (Asaṅga)通常被認為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主要創始人,他生活在公元4世紀。無著是通過自己的冥想經驗和據說是與彌勒菩薩的神秘交流,形成了唯識學的基礎理論。他的著作深刻影響了後世的佛教哲學,特別是在心理和認知理論方面


世親菩薩 (Vasubandhu)是無著的弟弟,對唯識學的發展和完善也起到了關鍵作用。他早年是阿毘達磨學派的學者,後來在兄長的影響下轉向唯識學。世親著有《唯識二十論》與《唯識三十論》等作品,這些著作對唯識學的理論體系做出了系統的闡述。


玄奘是中國唐代的高僧,他不僅是著名的佛經翻譯家,也是唯識學的重要傳播者。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法後,將大量佛教經典帶回中國,包括許多瑜伽行唯識學的重要文獻。他的《大唐西域記》和《瑜伽師地論》的翻譯,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佛學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
三、唯識學的意義


唯識學的意義在於其對人類“認知過程”的深刻洞察。


它教導我們,所有的痛苦和煩惱源於無明和對事物的錯誤認識。


通過修練和實踐唯識學的哲學,人們可以逐步去除心識中的習氣和污染,達到清淨心識的狀態,從而實現解脫。


在未來的一段時間,我會圍繞每一個“識”做解讀,希望能幫助大家一窺唯識學的要義。

在木桌上,由燭光照亮的古代經文,代表對唯識學教義的學習和沉思。

四、日常生活的應用例子


例如,在日常生活中,當我們面對批評和不公時,通常會感到憤怒或受傷。


根據唯識學,這種反應是由於末那識(即“我識”)和阿賴耶識的作用。“我識”讓我們堅持自我中心的看法,阿賴耶識則在無意識中累積了對這些情況的過往記憶和反應模式。


如果能夠在面對批評時,停下來觀察自己的內心反應,而不是立即反應,我們可以逐漸理解和清除這些心理反應的根源。


這就是唯識學中「觀」的修行方法,通過這種方式,我們可以減少痛苦,增進心靈的和平與明智。


通過這樣深刻的洞察和實踐,唯識學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佛學的學問,也在實際生活中提供了一種促進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長的途徑。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